摘要: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發行。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發行。 1942年,中華郵政發行“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全套共14枚。面值1角(深綠)、1角6分(橄綠)、2角(灰綠)、2角5分(棕紫)、3角(桔紅)、4角(棕紅)、5角(橄綠)、1元(紅)、1元(綠)、1元5角(深藍)、2元(深綠)、3元(深黃)、4元(棕)、5元(緋紅)。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凸版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
發行日期:1942.9.15(民國31年)
齒孔度數:10.5-13.5
印刷版別:凸版
圖幅:18.5x22
全張枚數:200(20x10)
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處
抗戰期間,物資缺乏,制版及印刷技術均不夠水準,所用紙張也只能就地取材,種類復雜,可分為土紙與道林紙2大類。土紙1面光滑1面粗毛,顏色不甚潔白﹐系由四川銅梁縣中央造紙廠供應﹐背面有條紋﹐通稱銅梁紙或中央紙﹔另有無紋土紙1種乃中元造紙廠出品,通稱中元紙。道林紙又可分為中道林與西道林2種,國產道林紙系龍章造紙廠出品,故又稱龍章紙,紙質粗松,容易撕損,齒孔起毛;西道林紙為市上舶來品存貨,紙質堅密,光亮潔白,齒孔撕裂不易。1角、2角、3角、1圓紅、1圓綠、2圓各有土紙與道林紙;1角6分、2角5分、4角、5角、僅有土紙;1圓5角、3圓、4圓、5圓僅有道林紙。
出現變體票的情況:
16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細字“16”;
2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3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5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
1元,棕紅,出現一種變體票:桔棕;
1元,綠,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1.5元,藍,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售時間上區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1949年9月,中華郵政發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圖案和刷色等與“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相同。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元(桔)、10元(綠)、20元(紫棕)、50元(墨綠)、100元(桔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800元(玫紅)、1000元(藍)。上海大東書局承印。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