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分,紅色加蓋。 1分,紅色加蓋,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
1分,紅色加蓋(原2分草綠色)。
1分,紅色加蓋(原3分藍綠色),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1分,黑色加蓋(原3分藍綠色)。
1分,紅色加蓋(原4分橄綠色),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3分,紅色加蓋(原4分灰色),出現三種變體票:”ct”后漏點、倒蓋、直雙連中縫漏齒。
5分,紅色加蓋(原15分深藍)。
5分,紅色加蓋(原16分橄綠)。
1925-1936(民國十四年至二十五年)5號宋字加蓋,[Pr]北京財政部印刷局。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惟加價未久,自12年1月1日起又恢復舊費率,4分票因而滯存。3分票庫存漸少,于是將4分票加蓋改為3分票。此后每因調整郵資,致使若干種郵票之供銷不能平衡,乃將存票較多者加蓋改值,以應需要。帆船郵票歷次改值,均由財政部印刷局以5號宋字及阿拉伯數字,澆制凸版,加蓋紅或黑色改值字樣。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4分,出現兩種變體票:“暫作肆作”、雙聯,一枚漏齒。 29年9月20日起調整郵資,本埠平信費,每20公分由2分改為4分,4分郵票用量驟增,新票未印成前,經先將庫存最多之5分郵票于票面兩旁及下端,加蓋「暫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2分,橄綠。 3分,紅棕。 16分,橄棕。 該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郵字水印紙,共5枚,其圖案刷色版模與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線式齒和梳式齒。
0.5分,灰棕,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7分,深紫。 13分,棕 。 2元,黑、藍,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心倒印。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重慶中華書局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