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紅字2分(深綠)。
紅字3分(藍綠),出現五種變體票: 倒蓋、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黑字4分(朱紅)。
紅字5分(青蓮),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黑字7分(紫棕)。
紅字10分(灰藍),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6分(橄綠)。
黑字20分(棕紅)。
黑字30分(朱紅)。
紅字50分(淡綠)。
黑字1元(紅、玫紅)。
黑字2元(棕紅、黃)。
紅字5元(綠、粉紅)。
名稱:加蓋楷體字“中華民國”郵票整版枚數:(30)-(32)(34)(35)(37)(39)-(41)240(12*4*5),(33)(36)發行日期: 1912-00-00年號:民國元年印刷機構: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齒孔度數:P12-16版別:雕刻版
1912(民國元年),5號楷體加蓋于清倫敦無水印蟠龍郵票,普5.1-普5.3、普5.5、普5.6、普5.8、普5.10-普5.12 240(12*4*5);普5.4、普5.7、普5.10 200(8*5*5);普5.13-普5.15 48(8*6),[Pr]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
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承印的無水印蟠龍郵票,尚有部分沒有運出,經電該廠即行就地加蓋直行楷體紅或黑色“中華民國”字樣,通稱“蟠龍加蓋楷字”。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
1948年,中華郵政發行。圖案與“大東二版”基本相同,但區分較容易:“大東三版”面值都在萬元以上,且為單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東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東三版”無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東書局水印。也稱“梅花二版”。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圖案與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相同,唯母模暗記不同,刷色也不同。紙質有宣紙,道林紙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2分,橄綠。 3分,紅棕。 16分,橄棕。 該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郵字水印紙,共5枚,其圖案刷色版模與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線式齒和梳式齒。
黑字0.5分,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倒蓋、復蓋。 紅字2分,深綠,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全套自半分至5圓共15枚,發交各地售用。
普36 郵政儲金圖郵票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普1 加蓋“臨時中立”郵票
,5號宋字加蓋于清代蟠龍無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為48(8*6)。上海郵政供應股。此項加蓋票,因加蓋文字不妥遭到反對,僅在福州郵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種,隨即停售。其余11種,均未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