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分,橄綠。 3分,紅棕。 16分,橄棕。 該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郵字水印紙,共5枚,其圖案刷色版模與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線式齒和梳式齒。
2分,橄綠。
3分,紅棕。
5分,綠。
5分,橄綠。
8分,橄綠。
10分,綠。
15分,紅。
15分,棕。(1943.11.22)
16分,橄棕。
25分,藍。
1元,褐、紅棕。
2元,紅棕、藍。出現一種變體票:無齒雙連。
5元,灰藍、紅。
10元,紫、綠。
20元,藍、玫紫。
發行日期:1939.3(民國28年)~1943年
齒孔度數:12.5
印刷版別:雕刻版
圖幅:19.5x23
全張枚數:(1)-(10)200(20x10);(11)-(15)50(10x5)
印刷:香港中華書局
香港中華書局第3批所印國父像郵票圖案仍與前印者同,只有國徽兩旁雙橫線全部充滿垂直短線,通稱“實框”。此票印制之際中華書局發生工潮,印制工作停頓,乃將一部份印成而未打孔之票,交由香港大東書局代為打孔,大東打孔機齒度14度,較中華打孔12.5度為細密,故有“細齒”及“粗齒”之分。粗齒票15種均全,細齒票則僅有2分、5分(綠)、1元、2元、5元、10元等6種。
該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郵字水印紙,共5枚,其圖案刷色版模與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線式齒和梳式齒。其中3分紅棕、5分橄綠、8分橄綠、10分綠、15分棕只發現線式齒票;16分橄綠、25分藍只發現梳式齒票。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窄版又稱“長短線”,也就是說“長短線”只存在窄版情況,寬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億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陸續在上海交貨,原定9月1日開始發行,因發現其誤將國徽之白日內圈印成雙線,通稱“雙圈”,當即急電德納羅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民國26年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行,8分及1角2種續于民國27年7月間發行。
紅字1分(赭黃),發行2339枚,出現兩種變體票: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清欠資郵票上亦加蓋“臨時中立”字樣8枚。
2分,紅色加蓋,出現一種變體票:倒蓋。 翻傳票是以帆船為主的,背景是火車、農獲票是以農民收割為主圖的,背景是天壇。這套郵票用的是5號宋體字,紅色的加蓋。印刷也很粗糙,比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發行的唯一一套暫作改值的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