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紅字1分(赭黃),發行2339枚,出現兩種變體票: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清欠資郵票上亦加蓋“臨時中立”字樣8枚。
紅字1分(赭黃),發行2339枚,出現兩種變體票: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
紅字3分(藍綠),發行2818枚。
紅字7分(紫棕),發行492枚。
紅字16分(橄綠),發行200枚。
紅字50分(淡綠),發行87枚。
黑字1元(紅、玫紅),發行156枚。
黑字2元(棕紅、黃),發行93枚。
黑字5元(綠、粉紅),發行52枚。
1912.3.20(民國元年三月二十日),五號宋體字再加蓋于“臨時中立”加蓋票,上海郵政供應股,普2.1及普2.5 20(4×5);普2.2-普2.4 25(5×5);普2.6-普2.8 48(8×6)。
原票已經加蓋“臨時中立”票15枚。也因所蓋文字欠妥,復交造冊處,再度以5號宋字直行加蓋紅或黑色「中華民國」4字,與「臨時中立」成十字形。分發漢口、南京、長沙各局售用。加蓋之原票亦15種,與「臨時中立」票同,但漢口局僅售出8種,南京局僅售出1分、3分、1角6分、1元、2元及5元6種,長沙局則只售出1分1種,發行不久,亦即停售。其余各票,均未發行。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先生擔任了臨時的大總統。清王朝時候的郵票不再能夠在中華民國使用,但是那個時候的郵票還來不及印制,所以孫中山先生就任命當時郵政總辦法國人帛黎令上海海關造冊處在清三次蟠龍票上分別用紅、黑兩色加蓋“臨時中立”字樣售用,全套共15枚。在清欠資郵票上亦加蓋“臨時中立”字樣8枚。來表示這是中華民國的郵票,但是一經發行就遭受了很多人的反對,所以也就停用了。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0元(綠)、20元(棕紫)。上海中央印刷廠承印。 20元,紫棕,出現2種變體票:P13、P14;
郵票介紹:1941年,中華郵政發行。美國鈔票公司承印。其中2元票有中心倒印大變體,傳世很少。其中14種為1941年2月21日發行,2分及翠藍8分為1941年4月21日發行。 2009年1月18日,2元國父像倒蓋票在斯賓客拍賣行郵票拍賣會上拍出£72,000的價格。
4號方體鉛字加蓋紅色﹐數值「肆」字為大寫﹐阿拉伯數字「40」地位偏下。至民國31年12月1日郵資再度調整,除已由東川、西川、云南、湘粵等區加蓋發行外,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區即不再辦理,此票也稱“湘粵加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