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錢幣均稱“通寶”,有人別出心裁作出“元寶”錢文,那就弄巧成絀,明顯是個偽品。如果發現黃銅鑄成的明代前錢文的假錢,那就可以發覺其材質與錢幣鑄造歷史有矛盾,從而識破其偽作面目上。
鑒別貞祐元寶可以通過觀察錢幣的形式,材質和制作來判斷。每遇需要作真偽鑒定的錢幣,首先是觀察其形制、材質、制造方法是否符合歷史客觀情況,以此作為確定真偽依據之一。任何一種錢幣都有時代特定的形制,偽錢大多是仿照真錢形制而作的,如果在形制上沒有仿對,那就有可能被識別出來。春秋戰國時期鑄造空首布,大多采用泥陶范或石范澆鑄,一般說來錢體較薄,輕巧玲瓏,紋飾線條挺拔,棱邊利落。
有的偽空首布,錢體做得較厚,有笨重之感,紋飾線條比較含糊,棱邊經過銼磨做作,文字軟弱無力,形制與真錢迥異,那就可以將其識別出來。明代錢幣均稱“通寶”,有人別出心裁作出“元寶”錢文,那就弄巧成絀,明顯是個偽品。某些偽錢在材質上會暴露出破綻。如果發現黃銅鑄成的明代前錢文的假錢,那就可以發覺其材質與錢幣鑄造歷史有矛盾,從而識破其偽作面目上。凡遇黃銅鑄成的刀布幣、太貨六銖、至正元寶等等,無可非議,可以確定其為偽品。
這里必須注意一個問題,不要把明代以前銅色偏黃的真錢誤認為是黃銅,這部分錢幣色澤雖然偏黃,但是與黃銅有根本區別,實際上兩者間的色澤是能夠分辨清楚的。觀察錢幣的制作方法是否符合歷史客觀實際,是真偽鑒定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唐朝以前的錢幣大多采用范制法,如果發現翻砂鑄成的戰國、秦、漢等錢幣,那就不可能是真品。這類偽錢在社會上出現為數并不太少,必須引起注意。真錢是在大量生產中加工而成的,顯得自然、得體,而偽錢的一切打磨銼削之舉是欲蓋彌彰,總是顯出人為做作之態。如某些真錢邊緣都經過順圓周方向的切削加工,有的作品卻是順著與錢面垂真方向進行打磨,這與真錢制作的實際工藝相違背,露出了作偽的痕跡。
貞祐元寶是金宣宗貞佑年間發行的錢幣,早年流入日本,至今只在海外發現一枚,仍是孤品。貞祐元寶特征,小平,錢文真書順讀。
貞祐元寶是金宣宗(1213—1214年)年間鑄,至今還是孤品,它的發現卻富有傳奇性:發現于印尼巴厘島.它的發現者是日籍華人平島春水先生,平島原名鄭添旺,祖籍臺灣省臺中市,經營集幣多年.大約在二十多年前,他聽說在巴厘島上發現大量中國古泉,
可見其鑄相,貞祐元寶方正圓矩,坦平地章,穿輪干干凈凈。品讀錢文,但見“貞祐元寶”四字,篆書書體,旋讀,與楷書之直讀相反。貞祐元寶其字書寫規矩,筆劃橫直豎立,字形大小適中,布局協調。現在貞祐元寶價格也是在不斷上升,未來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國內僅發現此一枚。在《天津日報》開辟“滿庭芳·二豐合談屑”專欄,陸續發表有關錢幣知識、掌故三十余篇。
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國內僅發現此一枚。金代的泰和通寶揩書大錢極為難得,數十年來,只發現二種版別,其書體甚佳,輪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其字書寫規矩,筆劃橫直豎立,字形大小適中,布局協調。 顯而易見,其錢文書意可謂端莊雋美,實乃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