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寶”即為通行寶貨之義。可以說,“開元通寶”錢在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頗受歷代論者所重視。約五代時的凌璠在《唐錄政要》中,即認為“開通元寶”錢背的仰月紋是唐高祖的竇皇后所為。
唐王朝建立之后,于高祖武德四年(621)開始鑄行“開元通寶”錢,同時,廢除了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開始鑄行并流行長達六七百年的“五銖錢”。“開元通寶”當時也有讀作“開通元寶”的,不過經考證,應讀作“開元通寶”為是。“開元通寶”錢的鑄行,標志著自漢武帝以后六七百年間一直占主導地位的“五銖錢”退出了流通領域。“開元通寶”錢的“開元”一詞,具有“開國”、“開辟新紀元”的吉祥含義,改變了過去以紀重錢文為主的特點。“通寶”即為通行寶貨之義。由于“開元通寶”當時也有讀作“開通元寶”。由此,“通寶”、“元寶”之詞成為唐以后貨幣的最主要錢文。可以說,“開元通寶”錢在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頗受歷代論者所重視。
由于有的“開元通寶”錢背鑄有一明顯凸起的仰月紋(見圖)歷史上不少學者對其來歷進行了探究。從探究的情況看,大多以為是在正式開爐鑄造“開元通寶”前,向皇帝呈送蠟樣進行審定時,由某一皇后在蠟樣上所掐指甲痕造成的。由此“仰月紋”也被稱為“掐文”、“甲痕”、“甲文”、“爪甲痕”等,且史籍中記載頗多,流傳甚廣。
一是文德皇后說。《唐會要》卷89“泉貨”中記載:“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其錢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鄭虔《會》云:詢初進蠟樣日(自),文德皇后掐一甲跡,故錢上有掐文。” 二是太穆竇皇后(太穆皇后)說。約五代時的凌璠在《唐錄政要》中,即認為“開通元寶”錢背的仰月紋是唐高祖的竇皇后所為。[8](卷3,P20)宋張舜民《畫墁錄》載:“唐高祖武德初,鑄開通錢,仰篆隸八分體,十文重一兩,為開通元寶,亦曰開元通寶。背有眉,乃大復竇后(筆者按:竇后的尊稱是“太穆”,疑“大復”為“太穆”之誤。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開元則不然,《舊唐書》明載其面文的題寫者是楷書圣手歐陽詢,但是在面文的讀法上卻頗有爭議。 可是,在《中國歷代錢幣圖解與注釋》(任雙偉)一書中卻提出與新、舊《唐書》迥異的史學名典。
“開元通寶”背“武”一枚。直徑:24毫米,極美品,價格:9200元 上面就是有關于開元通寶的介紹。
一起來看一下開元通寶背下月值多少錢,首先就應該了解相應的內容。開元通寶,曾經在2018年5月20日,在新加坡成交過一枚市場的價格為149萬元。白銅開元通寶一組,之前在2018年1月13日也曾經在新加坡成交過一枚,市場價格達到161萬元。
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吳越境內和海外貿易中通行無阻。“開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該幣與常見的“開元通寶”錢幣,大致相同,只是版別不同,屬特大型寬緣錢幣,在“開元通寶”錢幣中,屬珍稀版別。
開元通寶屬于初唐時期的錢幣,制作工藝十分細膩,在選料方面很有講究。當銅被氧化之后,可以將真正的開元通寶仍在地上,此時會聽到一種暗啞低沉的聲音。此時真正的開元通寶上面的針會掉下來,但是假幣因為有了銹,所以有一定的彈性,針根本落不下來。
淮南節度使李紳在揚州于開元錢背加鑄“昌”字以記年號;各州錢爐均于錢背銘以州名,此類加鑄背文之開元通寶錢通稱“會昌開元”。因鑄地廣、數量多,而且罷會昌錢后各地均仍有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