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日夜夜操-日日爽天天-日日夜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免-日日夜夜婷婷-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孫關龍:造紙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

2019-06-07 03:26:26 責任編輯:360郵票網 來源:用戶投稿
1367

摘要:  一看標題,很多人會說:誰不知道造紙術是東漢蔡倫發明的,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學術的發展已證明,“蔡倫紙”不是中國最早的紙,造紙術也不是東漢蔡倫發明的。

孫關龍:造紙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

孫關龍:造紙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

  一看標題,很多人會說:誰不知道造紙術是東漢蔡倫發明的,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2004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修訂本等書也都說“公元105年,中國蔡倫發明造紙術”,然而,今天如果再說造紙術是東漢蔡倫發明的,“蔡倫紙”是中國最早的紙,便不對了。因為學術的發展已證明,“蔡倫紙”不是中國最早的紙,造紙術也不是東漢蔡倫發明的。

  (一)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界不斷地對“蔡倫紙”是不是中國最早的紙,以及造紙術是不是東漢蔡倫發明的提出異議。

  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屬于西漢晚期的古紙(見《羅布淖爾考古記》)。1957年,在陜西西安東郊的灞橋古墓中出土屬于西漢晚期的“灞橋紙”。1973年~1974年,在甘肅居延金關漢代(西漢)亭燧故址出土“金關紙”。1978年,在陜西扶風縣中顏村的西漢窯藏出土“中顏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西北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馬圈灣紙”。羅布淖爾紙、灞橋紙、金關紙、中顏紙、馬圈灣紙都是西漢晚期的紙,比東漢前期的蔡倫紙都要早。于是,一些專家對蔡倫發明造紙術提出異議,認為西漢晚期已有造紙術。另一些專家認為,這些紙的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松散,能不能稱得上真正的紙值得研究。

  1986年,在甘肅天水東南的放馬灘漢墓(西漢)中再次發現西漢時期的古紙,被稱為“放馬灘紙”(也有人稱為“天水紙”)。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軟,上面有細墨線繪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即放馬灘地圖。經鑒定,古紙為西漢文、景兩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前141年)的制品,即西漢早期的作品。這張天水“放馬灘紙”,比蔡倫紙要早200多年,不僅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而且成了中國西漢早期就有優質紙張的物證。20世紀90年代,又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郵驛遺址出土200多片紙文書殘片,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至東漢到西晉(縱跨400多年);古紙的顏色和質地多樣,有黑色厚紙、黑色薄紙、褐色厚紙、白色薄紙、黃色厚紙等8種。而且,《漢書·孝成趙皇后傳》《北堂書鈔》等古籍亦已有漢武帝時用紙的記載,表明在西漢武帝時用紙已不是稀見之事。

  (二)

  經過以上的系統梳理,中國學術界于21世紀初逐步形成以下共識:1.中國西漢已有造紙術,造紙術不是東漢蔡倫發明的;2.目前最早的紙不是“蔡倫紙”,而是比它早200多年的“放馬灘紙”;3.蔡倫的功績仍然要肯定,他雖然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但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重大改革者。他總結前人的造紙經驗,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極為廉價的原料,成功制造出適宜書寫的高質量紙,對造紙術的發展和紙的推廣應用起到了重大作用。

  誠如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主編的,于2009年出版的《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所指出的: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問題,“早在唐朝時代就有人提出質疑。他們認為,蔡倫之前就有紙,蔡倫只是精工于前人而已。如唐代張懷瓘《書斷》卷下稱:‘漢興用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上述觀點起初并沒有引起許多人的重視,直到20世紀中國考古工作者陸續發現了一些被斷代為蔡倫之前的古紙,如斷代為西漢時期的羅布淖爾紙、灞橋紙、金關紙、中顏紙、馬圈灣紙、放馬灘紙、懸泉置紙等,局面才開始有所改觀。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造紙技藝開始于蔡倫之前”。

  因此,在2009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蔡倫”條中,把原定性語“造紙發明人”改為現在的“中國古代造紙術的重大改革者”,并說:“過去文獻將蔡倫定為造紙術發明人。近百年來,在甘肅、陜西等地多處發現西漢紙實物,最早者為公元前2世紀的紙。因此認為,蔡倫是吸納了前人的經驗,對造紙工藝作了改革,擴大了造紙原料,并以漚、剉、搗、抄一套工藝技術,造出了達到書寫實用水平的植物纖維紙,在造紙史上有重大貢獻。”“四大發明”條指出:“依據《后漢書》,人們(曾)公認東漢蔡倫于105年發明造紙術。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發現一些蔡倫紙以前的西漢紙,包括居延金關紙、扶風中顏紙、新疆羅布淖爾紙等原始紙。蔡倫總結前人的經驗,對造紙技術進行重大革新,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

  在紙發明之前,中國古人先后用甲骨(其文稱為甲骨文)、青銅器(其文稱為金文或鐘鼎文)、陶器(其文稱為陶文)、竹簡和木牘(統稱簡或簡牘,其文稱為簡文)、絲帛(其文稱為帛文)等載體紀事,古埃及人曾用莎草片書寫,古印度人曾用棕櫚樹葉書寫(其文稱為貝葉文),古巴比倫人是用泥磚書寫,古歐洲人則用山羊皮、銅器、鉛板書寫,美洲瑪雅人和太平洋許多島嶼的人是用樹皮書寫。它們或笨重(如簡牘、鉛板等),或昂貴(如絲帛、山羊皮等),或來源少(如青銅器、山羊皮等),或難以保存(如樹葉、泥磚等),極大地阻礙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替代了竹簡、木牘和絲帛。在隋唐,出現中國造紙術的第一個輝煌時期,以皮紙(包括藤紙、楮皮紙、桑皮紙等)為代表。于宋元,形成中國造紙術的第二個輝煌時期,以竹紙(包括姚黃紙、學士紙,卲公紙)為代表。至明清,中國造紙術達到鼎盛,以宣德紙(包括灑金紙、五色大簾紙、瓷青紙等)為代表。傳統的草紙、麻紙、皮紙、竹紙、宣紙等傳統工藝一直保留至今。

  在國外,中國的造紙術于3世紀~4世紀東傳朝鮮半島和日本,8世紀開始先后傳至西亞、北非、歐洲,到19世紀中葉傳遍世界各地,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一種便于使用的圖文載體,促進各國、各地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而且為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基礎條件,因為沒有紙張這種廉價的材料,印刷術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另外,它還造就了中國獨特的書法藝術。

本站部分內容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熱門推薦:

記錄恢復帝制鬧劇的“洪憲”郵戳 記錄恢復帝制鬧劇的“洪憲”郵戳
  在臺灣《全方位拍賣》目錄第80期62頁,有一件民國帆船3分舊票(圖1),蓋有“洪憲元年三月十一”日戳,戳式為英中文腰框日戳,本無可圈點之處,到是“洪憲”元年特殊的記年戳記比較罕見,查閱資料,尋找出處,原來是袁世凱恢復帝制鬧劇的佐證。
集郵趣聞 2019-06-07 03:33:44 閱讀(1768)
重金購買的“珍郵”,最終打水漂了。 重金購買的“珍郵”,最終打水漂了。
  近日,筆者經手了一起紀92《古代科學家》第一組(8-1)蔡倫像多“前”字的信銷票鑒定。持有者老王是某茶吧的老板,據其介紹,這兩枚“珍郵”是從一位茶吧的常客于某手中購得。于某的一系列舉動,使老王深信不疑。
集郵趣聞 2019-06-06 19:54:28 閱讀(1045)
除了好好收藏郵票,郵票還能這樣玩 除了好好收藏郵票,郵票還能這樣玩
不過我們都知道郵票曾經是作為郵資憑證而存在的,但是一定不知道郵票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用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因輔幣缺乏,就把郵票印在厚紙上,背面則印上與郵票面值相同的數值并注明”此郵票與輔幣等值流通“字樣。
集郵趣聞 2019-06-06 12:56:56 閱讀(1367)
集郵文獻《郵票上的韓國歷代總統》 集郵文獻《郵票上的韓國歷代總統》
  有感韓國前總統被俘。  1992年8月24日,中國與韓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盧泰愚的最大心愿是與中國建交并訪華。本書以郵票為媒介,向讀者介紹89年來韓國歷任總統及其業績與過失。
集郵趣聞 2019-06-06 12:56:45 閱讀(1281)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90周年郵資機宣傳戳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90周年郵資機宣傳戳
  2017年3月21日上海郵政石門二路郵政支局使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90周年》郵資機宣傳戳1枚,由于本人在山東臨淄,委托郵友制作自制紀念封。
集郵趣聞 2019-06-06 12:38:09 閱讀(1281)
黎澤重:宋美齡贈郵羅斯福 黎澤重:宋美齡贈郵羅斯福
  美國總統羅斯福愛好集郵,這已經是眾所周知之事,但極喜愛中國郵票,則鮮為人知。  羅斯福總統是在一次接見剛從中國戰場回國述職的史迪威將軍時,引起了他對中國郵票的興趣。  宋美齡為了保證郵冊安全送到美國,立即要求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派專機護送。
集郵趣聞 2019-06-06 12:22:00 閱讀(1825)
盧云:“猴”白片(1) 盧云:“猴”白片(1)
  人們常說“猴”是無臀的,所以坐不住,善於變動,同時“猴”計多、狡猾,喜歡在小天地里封王稱霸。古時候將各據一方的霸主稱為“諸侯”,其中“侯”來源于“猴”,因指人而將的“犬”旁去除。因此,人們意會“猴”年的命運是琢磨不定。郵政編碼前代號25;
集郵趣聞 2019-06-06 12:21:49 閱讀(1570)
盧云:“猴”白片(2) 盧云:“猴”白片(2)
  4.“2004年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1套4枚, 2004年10月28日中國郵政廣告公司發布,印量4萬枚,1萬套。郵政編碼前代號00;  6.第25屆全國最佳郵票頒獎紀念”,1套1枚,2005年6月1日武漢集郵公司申請,中國集郵總公司發布,印量7萬枚。
集郵趣聞 2019-06-05 11:44:48 閱讀(1759)

視覺焦點

孫關龍:造紙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
郵票回收熱線
1506911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