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國4年第2次印制欠資郵票,改在國內印制,圖案格式與第1次在英國印制者大致相同。 1、「中華民國郵政」之「華」字草頭頂端分離較闊,2豎方向相反。 2、弧形框上花紋中接連不斷的橫線只有1條。
發行日期:1915(民國4年)
齒孔度數:14-15
印刷版別:雕刻版
圖幅:14.5x22
全張枚數:200(8x5x5)
設計、雕刻:格蘭
印刷:北京財政部印刷局
加蓋原票:倫敦版蟠龍無水印
加蓋:上海郵政供應股
民國4年第2次印制欠資郵票,改在國內印制,圖案格式與第1次在英國印制者大致相同。
倫敦版與北京版區別如下﹕
倫敦版
1、「中華民國郵政」之「華」字草頭頂端分離較闊,2豎方向相反。
2、「中華民國郵政」弧形框上花紋中有接連不斷之橫線2條。
北京版
1、「華」字草頭頂端分離較窄,且兩豎之方向一致。
2、弧形框上花紋中接連不斷的橫線只有1條。
自民國37年8月20日改革幣制用金圓券后,郵資亦隨之改以金圓為計費單位,除金圓常用郵票外,并另印制金圓欠資郵票以應需要。由中華書局上海永寧印刷廠澆版加蓋黑色。
民國21年再次印發欠資郵票,票面上英文字樣一律取消,中央刊數值。
民國34年10月1日起就地投送(本埠)及各地互寄(外埠)平信單位郵資一律改為20元,前印欠資郵票最高面值僅2圓,經委由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處以膠版印制較高面值的欠資票1套,圖案改為橫式,票面數值仍在中央,下端刊「欠資郵票」。
20分、60分、2元,藍,各出現一種變體票:復印。太平洋戰爭爆發,郵票改在重慶印制。
民國36年以后國幣貶值,前向英國德納羅公司訂印的二版欠資郵票,最高面值僅為1000圓,等運到時,已不適用,經另交上海大業印刷公司,用6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澆制凸版,于票面中央,以黑色加蓋改值。原票圖案與中信二版欠資郵票相同,只有版紋較精細。
民國初年,新欠資郵票未能及時印發,暫將庫存前清欠資郵票,由造冊處用5號宋字于原票中央加蓋直行紅色「中華民國」4字,以應過渡時期之需。 紅字1分(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倒蓋、橫雙連中縫漏齒。